过去的2019,学术界的造假事件频频被曝光,很多心理脆弱的科研小白纷纷表示信仰崩溃,学术氛围空前紧张,红外都不敢让师弟代做了…..
学术不端的新闻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,毕竟假的真不了,造假的数据是不可能被重复出来的,而对于一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来说,实验结果可重复,是衡量其学术价值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前提,否则无论拥有多么漂亮的实验数据,也难逃被撤稿的命运。
“撤稿”在学术圈也不算是小概率事件,但撤稿原因无非以下两种:
1.有的涉嫌“学术不端”,如P图、篡改或凭空捏造数据等行为,属于有意为之;
2.有的属于“学术不当”,如操作失误、仪器设备状态不好、试剂不稳定,则属于无意过失。
一字之差,事件的性质却相差甚远。造假当然不能被原谅,但是因为“学术不当”导致的被撤稿,有些却让人同情,比如下面这位大哥,他的文章撤稿竟然是因为一块旧纱布。实验中最不起眼的纱布,为何突然成了论文撤稿的 “背锅侠” ?
这是一篇由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研究团队发表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期刊上,接收于2018年5月的文章[1],题目是“利用金属氧化物预处理玉米秸秆以提高木质素去除率,减少糖类的降解和水的消耗”。这个研究团队主要从事生物质能源转化方面的研究,他们想通过金属氧化物的催化作用,高效经济地预处理玉米秸秆,以期最终获得生物来源的乙醇。
▲ https://sciencedirect.xilesou.top/science/article/pii/S0960852418306540
实验中,他们选择了5种金属氧化物(Fe2O3, CuO, NiO, ZnO, MgO),并以热水作为对照,预处理玉米秸秆。得出结论是MgO最适合于玉米秸秆生物质预处理。其最优预处理条件是:玉米秸秆生物质固液比1/10,MgO浓度为0.10 mol/L,处理温度190℃,处理时间40min。MgO预处理后生物质的木糖(85%)和葡萄糖(97%)含量与热水处理相似(89%和95%),木质素去除率是热水处理的1.5倍。MgO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生物浆pH值为7.0,没有糠醛和5-羟甲基糠醛的形成。因此,预处理后的生物浆可省略掉糠醛类抑制剂去除步骤,也不需要设备具有耐酸性能,可以直接用于下游水解和发酵,非常高效和经济。
然而,没过多久,该团队发现他们再也无法重复出文章所得到的实验结果了。经过仔细排查,他们发现问题竟然出现在实验的一个细节上。玉米秸秆生物质前处理后的生物浆液需要进行固液分离,负责这个环节实验的学生在布氏漏斗上叠纱布过滤时,用的是已经重复使用多次的旧纱布(图2 )。由于多次使用后的纱布孔径大小不一,导致固液分离不准确,最终造成预处理后质量回收率和化学组织差异巨大。最终他们只能主动撤稿,并在撤稿声明中作了相关解释。
实验的细节真的很重要。
纱布没用好,小心会撤稿。
▲ 图2 旧纱布[3] 图片来源:网络
这件事也引起了网站 “撤稿观察(retraction watch)”的关注。当网站联系到通讯作者,询问他们课题组是否在其它实验中,也有重复利用纱布的习惯时,作者予以否认,称这是个例,只有这个学生很不幸选择了这种方法,他们的其它实验依传统都是用的滤纸。这就悲剧了,这位同学在固液分离这一看似简单操作上没有按照实验室惯例行事,本想着用旧纱布更节约环保,哪知最终造成了严重后果。
图片来源:网络
不过,小编还是要为该团队的撤稿行为点赞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。该团队在自检重复实验结果时,能够发现问题所在,纠正错误,勇于承担责任,这本身就体现了凡事求真的科学精神。科学界对主观恶意的“学术不端”应保持零容忍,但是对无恶意过失的“学术不当”,只要错误主体勇于担当,及时更正,应予以谅解。
当然,这篇文章的撤稿教训还是深刻的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,实验一定要重视细节,该省的时候要省,该投入的时候也要投入,不要一味想着给导师省钱。此外,数据处理更要小心翼翼,尤其是图像数据,因为一不小心就可能掉进学术不端的“坑”!
参考文献:
1.https://sciencedirect.xilesou.top/science/article/pii/S0960852418306540
2.http://www.bae.ksu.edu/people/faculty/wang/
3.https://retractionwatch.com/2020/01/09/two-retractions-prove-fresh-is-best/
声 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