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6日,一篇发表在“正儿八经”的SCI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REGULATORS AND HOMEOSTATIC AGENTS(IF=1.5)上的“劲爆论文”引发关注。
论文作者称他们发现 5G 毫米波可以被皮肤细胞像天线接收信号一样吸收,并转移到其他细胞,在生物细胞产生冠状病毒中起主要作用。DNA 是由带电的电子和原子构成的,具有类似电感器的结构。该结构可分为线性电感、环形电感和圆形电感。电感器与外界电磁波相互作用,在电池内部移动并产生一些额外的电磁波。这些波的形状与 DNA 源的六边形和五边形碱基的形状相似。这些波在原子核内的液体中产生一些洞。
为了填补这些洞,一些额外的六边形和五边形碱基被生产出来。这些碱基可以相互结合形成病毒样结构,如冠状病毒。为了在细胞内产生这些病毒,外波的波长必须小于细胞的大小。因此 5G 毫米波可以很好地应用于构建细胞内的病毒样结构,如新型冠状病毒(COVID-19)。
5G,新冠病毒,都是当下热点,5G可以诱发新冠病毒?作者也真是把“蹭热点”发挥到了极致。而5G哪个国家最强,大家也心里清楚,这种只有美国国务卿庞培奥才能说得出口的结论,竟然是由意大利、美国的科研者发表在学术期刊上,作者能写出来,期刊能最后接收发表,都让人大跌眼镜,也让人气愤!
7月21日,Elisabeth Bik,这个看起来总是和中国学术界作对的人,这次又站了出来,在PubPeer上她讽刺的说到:和该作者之前的论文一样(看来是个惯犯),主张非凡,但证据很少,很多图,但都毫无意义。
Elisabeth Bik评论翻译
随即,广大网友也看不过去了,理性且较为优雅地爆了粗口…
7月25日,这篇论文被撤稿,没有说明任何原因,可能期刊都不好意思再说吧。
在10天之内,文章上线,到最后被撤,Elisabeth Bik和PUBPEER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,很多中国科研者对这个人,这个网站都有敬畏之心,甚至些许埋怨他们为什么总是紧盯着中国学术界不放,从“学术工厂”,再到各位学术大咖。
但从这次看,Elisabeth Bik并未带着有色眼镜,也诚如最近被质疑的詹启敏院士所言:
真正的科研工作都应该经得起同行的质疑和时间的考验。
▎来源:科研菌,bioworld等。本文仅用于学术分享,如有侵权,请联系后台处理。
声 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