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掩盖学术不端真相,直接扔掉实验室的万元苹果电脑?最近,毕业于日本名古屋大学的一名博士可是“出了名”。
起因是他发表在Nature上的一篇“划时代研究”被指存在数据造假问题,遭到撤稿。紧随其后,他的另外两篇来自其他顶刊的论文也“漏了馅”...
图片来源:Nature
1
为掩盖数据造假
博士生丢弃实验室公用电脑
近日,日本名古屋大学发布了一份针对学术不端的调查报告,在报告中提到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儿:「一位博士生丢弃了一台苹果电脑,这电脑还不是自己的,居然是实验室的公共财产」。
图片来源:报告截图
大概就是说,这位博士生 Nobuhiko Mitoma 既没有留下电子的实验记录,也没有原始的实验记录本,而是直接将数据保存到 U 盘中,在通过从实验室借来的 Mac 笔记本传到 dropbox,先不说这种行为不符合实验室的管理规定,根据调查这位博士估计根本就没有上传所谓的原始数据。
为了掩盖他的造假行为,这位博士丢弃了实验的 Mac 电脑,这下直接死无对证。
根据调查机构的结论,这位博士生从很早的阶段就开始了每天的伪造数据行为,而且伪造数据数量极大,甚至进行隐瞒工作。
究竟是多大的利益才会让这位同学铤而走险,选择数据造假呢?
靠着造假,这个博士发了一篇 Nature,一篇 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,以及一篇 JACS 文章。CNS 自然不用多说,另外两个期刊在其领域也是顶级期刊了。
图片来源:Nature
不过,即便是死无对证,这位同学还是逃不过学校和期刊方面的处理,说谎总是要付出代价的。
根据名古屋大学发布的声明,这位造假博士参与的 3 篇论文,包括那一篇 Nature 都被要求撤稿。不仅如此,其共同作者虽未参与造假活动,但其也有责任对 Nobuhiko Mitoma 的行为进行监督,未能很好的起到自己应起作用,是造成这一学术不端事件的间接原因。
图片来源:名古屋大学
2
造假论文曾被评
“划时代成果”
“涉事”Nature论文题为Living annulative π-extension polymerization for graphene nanoribbon synthesis,简单说就是一种石墨烯纳米带的合成方法。
而来自名古屋大学伊丹实验室的这篇重磅论文,号称首次解决了这个问题,“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石墨烯纳米带的精密合成”:论文提出了一种名为APEX的聚合技术,该技术能够快速、模块化地合成GNR,并控制其宽度、长度和边缘结构。
研究团队凭借该技术,成功合成了宽度约为1nm的石墨烯纳米带,并且通过简单地改变聚合引发剂和单体的混合比,宽度可以自由改变至约170nm。
当时,日本媒体报道称,这项研究被认为是“划时代”的成果,将在材料科学领域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。
但就在这篇文章发表一年半之后,反转来了——论文作者单位伊丹实验室主动撤稿了。
起因是研究团队发现,他们没办法复现自家文章的结果,“文章中MALDI-TOF质谱数据的生成和处理方式存在潜在问题”。
撤稿发生后,名古屋大学启动了诚信调查。
而这两天刚刚出炉的调查结果,可以说是让人大跌眼镜:这篇Nature论文的第一作者矢野裕太(Yuuta Yano),打从2015年起,4年间一直在瞎编数据!
这里不妨看一眼他在Nature文章中都造了哪些假……
3
原是青年研究者范本
大好前途毁于一旦
说起来,在事情曝光之前,矢野裕太可以说是三好青年研究者范本了。
他出生于1992年。2011年,19岁的他考入名古屋大学化学专业,大三的时候加入伊丹健一郎教授的研究生,与伊藤英人一起开展研究。
他的研究方向为开发石墨烯纳米带和全新的纳米碳结构合成方法,求学期间曾获不少荣誉,包括JSPS(日本学术振兴会)青年科学家研究奖学金、名古屋大学杰出毕业生奖、第18届新型芳香化合物国际研讨会post奖等。
而他的导师伊丹健一郎,更是有“日本有机化学界的超级大boss”之称,是石墨烯及碳纳米材料细分领域的专家。
伊丹健一郎博士毕业于京都大学,2008年成为名古屋大学教授并创办伊丹实验室。
他曾连续数年被评为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,2018年还获选为日本100位“影响者”之一。
伊丹健一郎的谷歌学术引用次数
目前,伊丹实验室一共有45名成员,共产出论文360+篇。
至于名古屋大学,不消多说,仅从2000年到2021年,就有7名校友/教授获得诺贝尔奖。
可以说,正值而立之年的矢野原本应该前途光明...
声 明